-
今天的我们,如何学习钟扬这位探界者英雄。
一个人的生命,能够记录到怎样的巅峰?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北坡,他攀登到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高度;一颗平凡的种子,可以为民族的未来带来多大的光亮?16年间行程超过50万公里,每年100多天在最偏远、最荒凉、最艰苦的地方穿梭。 他带领团队收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他就是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
自古英雄出少年 “这是我所经历的1979年高考:全省录取率不到4%,我所在班级80%的同学是农村户口,一半考上了北大、清华和科大。”钟扬曾经这样回忆自己高考的经历,他就读的是如今鼎鼎大名的黄冈中学。 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钟扬的母亲王彩艳回忆,钟扬在考上少年班以后就开始补习数学、物理,因为老师说他这两门考得不好。进入大学以后,钟扬一边忙着学生会宣传委员的事务,一边坚持每月往家里写信。 那时,学习无线电专业的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转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1984年,钟扬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工作,那时,他曾用两年的业余时间,旁听了武汉大学生物系的课程。 回忆起这段往事,钟扬的妻子--一直在植物学领域深耕的张晓艳也感叹:“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非常充足。”
种子达人 2000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 那年5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他的行政秘书临时给他找了一个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他毫无怨言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 十几年过去了,钟扬和家人的住房仍没有太大改善,只是从毛坯房搬进了一套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屋。 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的职位也产生了巨大反差。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对于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来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头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科学队长 如果说,“采种子”是钟扬的“主业”,那么科普则是他最爱的“副业”。 从2001年起开始和上海科技馆合作,他使用过很多身份,有时是评审专家,有时是科学顾问,有时是科普活动主讲人,有时是标本捐赠人,有时甚至是供应商。他时不时会出现在科技馆或者自然博物馆的各个角落,每一次,都带着特定的任务过来。 2003年~2017年,钟扬共撰写、翻译、审校了10本科普著作,其中不乏《大流感》这样的“网红书”。 钟扬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精力做科普?他的学生赵佳媛认为,与其说科普,不如简单地说是他愿意教人。
钟扬先生作为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国之重才有着不平凡的一生。他不计个人得失,不追名逐利,敢于担当,甘于奉献,他对国家忠诚,忠于内心,有着刻苦的钻研精神,将大局意识放在前面,他创造了中国植物种子领域的从无到有,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当志存高远,为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添砖加瓦。
如本站内容“对您有用”,欢迎随意打赏,让我们持续更新!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