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袋斜街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前,属西城区厂桥地界。在清末至二三十年代,街内以经营旱烟袋、水烟袋等烟具、古玩、书画、裱画、文具及风味小吃、服务行业等为主,其铺面建筑风格朴素并有北京北城特点,是北京北城较有名气的文化街,曾留下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迹。 烟袋斜街已经和鼓楼,南锣鼓巷等知名景区一样,都是每个在北京的人闲暇时寻找美食,看古玩,赏书画古建筑的好去处。
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象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名副其实
进入烟袋斜街东口约40米,其两侧房基均高出地面1.4米,故东口内之店铺均为高台阶。而在斜街向西北处即大石碑胡同南口处,房基渐比路面高0.5米,至斜街中部南侧至义溜河沿处,路面形成慢坡,说明烟袋斜街的形成与什刹海之河岸变迁有关。 六十年代建筑地安门百货公司大楼施工中,曾发现元代海子之石驳岸遗迹,可知其基址原为元代海子的东北岸。所以,烟袋斜街在历史上也曾为海子的水面所覆盖,因长期淤积及历代累积、灰土、垃圾并填土建房,逐渐形成民居和新街巷。因为是沿着海子岸边逐步发展,使街道走向形成斜街,与大都城原规划的棋盘式街巷不同。 其南还有“白米斜街”,也是由元代海子之东南岸淤积后逐渐形成的。依我所见,烟袋斜街地面的形成,或在明初,而且是当时什刹海前海东北岸边的一个景区
斜街的形式与元代修通惠河漕粮货物之运有最直接的关系,所以烟袋斜街的繁华发轫于鼓楼西大街。元世祖忽必烈修建大都,布局是“前朝后市”,即从永定门到三大殿是朝,钟鼓楼后是市场,更由于开凿一条360里的“通惠河”,接通南北大运河,使南方货船直接到大都靠岸,各种商品源源不断供应大都市场。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20张) 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就成为了港口码头。大米、茶等源源而至,附近船舶如云,商栈林立。为使码头至鼓楼前有一通道,遂在积水潭至鼓楼之间修筑了这条斜街。从布局看,元大都的建设在世界建筑史上是独辟蹊径的创举,城呈长方形,城内东西、南北各有九条干线,街道宽直整齐。惟德胜门至鼓楼这条干线是斜的。但若以实用眼光看,这条斜街却非常实惠,解决了交通急需,缩短了距离,因而斜街不但是北京城内惟一最早的斜街,也成为当时这一带运输贸易的生命线。 明代以后,城市中心南移,通惠河水道开始淤积堵塞,运粮船已不能驶入积水潭。明清两代虽因漕运的需要多次疏通,然终无复当年之貌。但是斜市街鼓楼西大街包括烟袋斜街却基本保持着六百多年前的格局和模样。
鼓楼西大街和烟袋斜街在元代称斜街市,其繁华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是东西达二里之宽的积水潭,吞吐转运南北货物;查《元史·郭守敬传》有“舳舻蔽天”之描述,可见当年之盛况。其二是建于元朝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的鼓楼,当时称为“齐政楼”,又紧临什刹海后海后门桥码头,也是元代遵循《礼记》“前朝后市,左宗右社”所以元大都宫殿在城南,钟鼓楼商业区在城北所设定的商业区。元代地方志《析津志》云:“齐政楼,都城之丽谯也”,“此楼正居都城之中”,如果复原元大都平面图,我们就可以看到,鼓楼加上北面的钟楼确为城之中心。所以《析津志》称之为元大都中“富庶殷实莫盛于此”之地,鼓楼“东南转角街市,俱是店铺”,楼西一带“率多歌台酒馆,有望湖亭,昔日皆贵官游赏之地。”楼左右一带则“俱有果木、饼面、柴炭、器用之属。” 明初换都北京,明成祖仿效历代皇朝做法,为保持稳定,迁来南方大批商贾富户。由于积水潭一带风景幽静,所以达富贵人在沿岸纷纷修建别墅,因而在连接积水潭和地安门外商业区的斜街上,不仅维持了斜街市南端的繁荣,还应运而生出现一些为达官贵人、文人士子宴饮游乐服务的酒楼。从史料记载中可以查到明代嘉靖年间就出现了有名的天香楼。尽管明中期以后通惠河淤塞、积水潭面积萎缩,交通货运逐渐改成陆路,但仍然没有影响斜街商业区。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商人频繁出入北京,大多居住于德胜门、安定门一带,这很可能是离鼓楼斜街商业区较近的缘故也可能是当时规范指定他们居住之地,自然也方便他们在斜街买卖货物。所以我怀疑德胜门外马甸一带就是当年伊斯兰商人的居住之地,因为马甸仍是回族较集中的居住区。 总之,明代城中心南移,码头不存。使斜街也南移,尽管不如元代繁华,但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繁华中心也变为的烟袋斜街一带。这为清代和民国时烟袋斜街的兴盛和繁华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满族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严格规定商业娱乐不得在内城,由于清朝不像历代那样,取得统治地位,便把前朝皇城焚毁;清朝完全在明朝内外城建都,所以格局基本未变。因而钟鼓楼商业区仍然保存下来,尽管清代已不再依靠积水潭的水路码头。
-
元世祖忽必烈修建大都,布局是"前朝后市",即从永定门到三大殿是朝,钟鼓楼后是市场,更由于开凿一条360里的"通惠河",接通南北大运河,使南方货船直接到大都靠岸,各种商品源源不断供应大都市场。
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成为了港口码头,附近船舶如云,商栈林立。为使码头至鼓楼前有一通道,遂在积水潭至鼓楼之间修筑了一条斜街。即:现在的鼓楼西大街和烟袋斜街在元代称斜街市。
从布局看,元大都的建设在世界建筑史上是独辟蹊径的创举,城呈长方形,城内东西、南北各有九条干线,街道宽直整齐。惟德胜门至鼓楼这条干线是斜的。
从实用看,这条斜街却非常实惠,解决了交通急需,缩短了距离,因而斜街不但是北京城内惟一最早的斜街,也成为当时这一带运输贸易的生命线。
如本站内容“对您有用”,欢迎随意打赏,让我们持续更新!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