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情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让全人类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也让世界经济加速步入痛苦的调整期。封城、停工、居家等防疫措施,导致全球一度陷入“大封锁”状态,经济停滞、政治失稳、社会撕裂、地区分隔等问题也相伴而生。疫情冲击之下,世界格局、国际贸易和全球治理悄然出现哪些新趋势?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治理效能和舆论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交锋呈现哪些新变化?如何理性认识诸多趋势性变化之下世界发展的新风险与新机遇?·疫情冲击之下,世界经济增长预期面临持续下调当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WB)等多个国际组织纷纷下调2020年经济发展预期。·公共卫生和经济风险叠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脆弱性加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受到医疗条件有限、抗疫能力不足、债务状况恶化、资本加速外流等消极因素叠加影响,加剧其财政外资和社会民生等多重领域的风险程度和不确定性。·全球治理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全球治理赤字加重全球抗疫共识与抗疫合作未在疫情发生初期及时建立,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遭遇严峻挑战。中国抗疫模式的成功被美国视为挑战,发动舆论层面对华攻击,不断消解国际合作抗疫可能性。各国加紧政策调整以应对疫情冲击启用扩张性财政和宽松货币政策,应对经济下行风险各国普遍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的效应正在递减,财政政策出台困难度增加,政策空间显著收窄,相关政策工具的现实影响和潜在风险仍具有较大争议。·应对全球价值链风险,加紧调整地区及全球贸易布局以跨国分工为基本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遭受重创,各国开始注意到深入全球化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加速推进实体工业重回本土的步伐,加快调整区域贸易布局和地区经贸秩序。美国鼓噪“追责”“赔偿”舆论,不断推出对华打压干涉政策
美国多位国会议员通过提起立法案或决议案等,对中国频繁发起“追责”“索赔”滥诉。作为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延续,疫情期间美国国内贸易鹰派对中国的制裁尝试仍未停止。 潜在风险与挑战
·全球产业链可能面临断裂后重构,全球化内涵与形式将不断丰富
区域化合作和国内化生产趋势可能因各国促进制造业回归的政策而有所加强,即出现“地区转移”和“国内替代”。全球产业链或将面临断裂后的重构,全球化内涵与形式将增加新元素
·疫情引发次生危机,或将强化发达国家保护主义倾向
实际收入下降、社会不平等加剧、就业保障不足等社会问题造成发达国家民众“生存不安全感”。疫情的全球蔓延可能将进一步推升西方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趋势。
·美国内外战线交织,加剧中美关系走向的不确定性
舆论战、政治战、选举战、贸易战相互交织,让2020年中美关系更为复杂。美政客可能继续制造“中美脱钩”“去中国化”等恶化中美关系的议题,但中美之间复杂相互依赖关系也决定了“脱钩”的实际实施难度。
·后疫情时代,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面临再安排与再调整
抗疫行动“政治化”加剧全球治理难题。应对疫情的全球主导力量、核心力量的缺失,可能导致在全球治理领域“无极化”状态。后疫情时代,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也将面临再调整与再安排。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截至北京时间6月24日16时,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938万例,累计死亡超47万例,
15个国家和地区受到疫情波及。除中国、韩国等少数国家外,全球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严峻的防疫形势之中。 一方面,美国、英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因政府与民众重视程度不足,以及缺乏及时统一的抗疫措施,一度成为全球疫情“震中”。截至北京时间6月24日16时,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达到242万例,死亡率为5.09%;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累计确诊病例分别达到30万例、29万例、23万例,死亡率分别为13.98%、9.64%和14.52%;德国、法国均超过19万例,死亡率为4.63%和15.03%。 另一方面,拉美、非洲以及亚洲部分地区国家新冠确诊病例攀升,疫情仍在持续蔓延。以上地区国家医疗基础设施普遍相对薄弱,防疫形势日趋严峻。2月中旬埃及官方宣布发现非洲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月中下旬疫情在非洲快速蔓延。5月13日,莱索托通报该国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标志着非洲54国全部遭遇新冠疫情。 2月下旬,南美洲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巴西出现。截至北京时间6月24日16时,巴西新冠肺炎累计确诊超114万例,成为全球新冠疫情第二严重国家、拉美新冠疫情最严重国家。拉美地区疫情仍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世界卫生组织于5月22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南美已成为全球疫情新“震中”。 一、疫情蔓延的世界影响
/pic/2xu2fkeh1tw
如本站内容“对您有用”,欢迎随意打赏,让我们持续更新!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