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因为明朝积弊众多,各种矛盾尖锐存在,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只是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灭亡的进程和路径会有所不同而已。清军人关也就是迟早的事情,历史趋势相同,但具体过程会各异。
-
李自成等农民起义不过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改变不了清军入关的现实。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清朝取代明朝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崇祯年间,外库内库俱空,不依靠一宗又一宗的加派,便无法维持。加派三饷是明朝廷将财政危机转嫁于小民的措施,这些措施不过是剜肉医疮,归根结底,只是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明朝内部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特别是陕北大起义,最终形成燎原之势,严重消耗了明朝处理辽东战事的实力,客观上为清军的不断做大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最终埋葬了明王朝。
清朝为了入主中原,一方面招降纳叛,皇太极深知满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因此他十分重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将的作用,对他们采取招降收买政策。诸如李永芳、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后投靠了清廷,皇太极对他们封王封侯,宠荣备至。 并从孔有德等那里学来红夷大炮制造技术,给明朝造成重大威胁。另一方面又经常派兵打进长城,自崇祯登基以来,十一年中,清兵四次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年)10月,皇太极率领约十万八旗兵入喜峰口,进犯遵化、良乡、固安、香河、永平、顺义、迁安、滦州等地,被称为“己巳之变”。 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清军取得松锦之战的全面胜利,明朝在关外的精锐尽失,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清兵入关的道路被彻底打通。
皇太极去世前不久,对天下大势已作出了相当准确的判断,他说:“根据估计,明朝有即将灭亡的前兆。为什么这么说呢?明朝内部流寇蜂起,各地爆发起义,有百万之众,攻城掠地,明朝难以遏制这个形势。明朝在关外能倚重的只有祖大寿的军队,现在合并了锦州、松山的兵马,其余还有洪承畴从关内来的援军,如今已经全部被歼灭,即使明朝招募新兵,也就是用来充数的,怎么能对外作战呢?况且明朝的官兵,非但不能抵御我们,反而抢掠自己的人民,鱼肉乡里,将领向朝臣行贿,然后将抢掠人民冒充战功;朝臣也专门钻研谄媚之道,蒙蔽了皇帝的耳目,这样的乱象,明朝怎么会不灭亡。”
假使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吴三桂降清之前就率先拿下山海关,继而延续明朝时期的边境态势,将清军阻挡在关外,那么接下来的中华大地会发生什么呢?
或许很多人会感到庆幸,因为历史按照上述假设发展的话,至少山海关以南的中原政权不会被清朝取代,那么我们近代史上遭受的种种屈辱或许就不会发生。事实上,这种情绪或许有些太过于乐观,如果清军入关失败,中华大地很可能又面临割裂的局面。
在山海关易手之前,统一的大明王朝就已经不复存在,崇祯皇帝自尽之后,北方大部被李自成的势力覆盖。
残存的朱明皇族纷纷逃往江南,并试图效法南宋与北方划江而治,虽然只剩下半壁江山,但此时的南明依旧是中华大地上一支不可小觑的强悍力量。
除了南明与大顺,盘踞在四川的张献忠同样改元称制,自立为帝,并且借助四川盆地独有的防御优势建立大西王朝。
由于长久以来中国人始终遵从“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信条,所以即便暂不考虑关外的清朝,仅是关内的顺、西、明三者之间也必将在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攻伐。
再者,天命(努尔哈赤年号)年间,在后金的强势进攻之下,蒙古诸部已经先后臣服于八旗麾下,如果后期清朝入关失败,必然会转过头来重点经营蒙古高原。
届时极有可能会形成东北与蒙古联合起来与长城以南的中原长期对峙,或许那个时候才真的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不幸。
考虑到从19世纪开始,沙俄已经渗透进入远东,并大力蚕食我国北方。那么,假使清朝入关失败的话,仅靠满蒙的人力和资源必然不能有效遏止沙俄的侵吞步伐,东北可能沦入沙俄的毒手。
在大明、大顺、大西和满清四足鼎立之下,统一的中华大地可能在相当长时期里被割裂。如果这种局面延续到现在的话,只怕中原的人们不管出山海关、下江南还是游四川可能就需要护照了。
那么我们能够据此认为清军入关是一件好事吗?我觉得很难这样说,因为只要回顾一下故纸堆中关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类的记载,你就很难把清军入关视作中华民族的一件幸事。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当历史已成往事,我们不必纠结于过去,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继往开来,把握当下。
如本站内容“对您有用”,欢迎随意打赏,让我们持续更新!
打赏